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推进内蒙古绿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立足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品牌建设等职能优势,策划实施了“蒙”字标认证、打造内蒙古品牌行动。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实现了“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优打假、培育区域品牌,推进市场监管方式现代化”五大价值。
构建“五大体系”,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建立标准体系。建立了“蒙”字标区域品牌“1+N”标准模式,即“通用地方标准+认证产品团体标准”,制定了60项地方标准,研制了10项认证产品团体标准。
建立制度体系。制定了《“蒙”字标认证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蒙”字标认证联盟章程》《“蒙”字标认证实施规则(试行)》等制度性文件。
建立产业体系。按照“优中选优、分批推出”原则,对各盟市申报的56家企业进行三轮筛选,最终为首批“蒙”字标认证的五类产品9家企业授权。
建立质量管控体系。利用“一链两平台”,即区块链平台、“蒙”字标认证监管平台和服务企业平台,对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运输以及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完整记录各个环节数据。
建立综合服务体系。聘请专业机构,为授权企业提供营销策划和质量管理咨询,同时协调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开展“五项工作”,加快品牌建设
建立推进机制。牵头起草了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品牌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组建了“蒙”字标工作专班,建立了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五项机制”。
强化宣传造势。依托央视策划团队,形成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宣传一揽子计划,策划了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为主、以其他渠道为辅的覆盖全区的宣传计划。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达成了“蒙”字标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质量管控。全面修订第一批“蒙”字标认证团体标准,探索“蒙”字标认证特性指标,抽检14家企业168批次产品,提炼特征性指标,修订了《“蒙”字标认证标志使用管理规定》,建立《全区“蒙”字标重点培育企业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
扩大“蒙”字标认证范围。开展第二批“蒙”字标产品申报认证工作。启动团体标准研制工作,新研制32个团体标准,拟建立高标准体系12个、地方标准立项10项。
狠抓执法打假。研究制定《打击假冒牛羊肉及制品行动方案》和《“蒙”字标相关案件执法手册》,与自治区公安厅环食药侦查总队、农牧厅综合行政执法局、羊羊牧业和额尔敦共同签订了《政企联合打假战略合作备忘录》,联合开展“牛羊肉及制品”打假专项行动。
落实“五抓”,助力品牌建设行稳致远
抓宣传。加快推进与央视合作落地实施,依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区内重要媒体及融媒体,开展横向覆盖全区、纵向连接旗县乡镇的品牌主题宣传。利用“质量月”等载体及各类展会、交易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宣传,逐步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品牌宣传矩阵。
抓品控。充分发挥“一链两平台”作用,确保对“蒙”字标认证产品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加强与农牧部门的协同,实现种养殖基础信息共享,促进追溯链条的完整性。严格落实标准,确保认证产品品质持续稳定。
抓扩量。首先是扩产品,以各盟市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扩大“蒙”字标认证产品生产企业、增加“蒙”字标认证产品品类。其次是扩标准,围绕全区农牧业优势产业集群和区域公用品牌,研究各地区区域品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情况,确保高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抓执法。根据品牌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与品牌创建、品牌保护、品牌发展相适应的执法监督方式方法,开展有偿举报等活动。在抓好日常监管的同时,强化专项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和区域联动执法。
抓服务。联系国内一流质量管理咨询机构,为“蒙”字标获证企业和培育企业“把脉问诊”,建立长期稳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创造条件, 多渠道为企业“搭台”,继续筹划“蒙”字标认证产品展销馆,完善“蒙”字标 App 获证企业网店链接, 打造“蒙”字标商品“聚能点”和“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