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鲜中国好农货”公益助农活动在京启动

2022-07-18 admin 565

       “‘好农货’的水果品质高,价格也公道!我家买的东魁杨梅都吃完了,这不,刚刚下单买了当地的高山杨梅。”最近一段时间,杭州姑娘张倩在网上给家里买了不少仙居杨梅。她说,“要吃就吃原产地树上刚摘的。”

       电商的蓬勃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半径,过去只能在本地和周边销售的时令水果,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越过层层分销环节,从产地直达餐桌。事实上,鲜食水果已是农产品电商中最大的品类。

       在此背景下,7月13日,“寻鲜中国好农货”公益助农活动在京启动,活动旨在满足消费者寻鲜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溢价能力、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应时应季而食

       捕捉老百姓骨子里的仪式感

       滚滚热浪来袭,樱桃、哈密瓜、西瓜、火龙果……一大批时令好农货正在各个电商平台新鲜上架,搭乘电商“飞的”,从树梢田间飞到我们的舌尖。

       古人说,应时而食,对味也。应时应季而食,是千百年的习俗,也是中国人流传至今的仪式感。古往今来,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我们对原汁原味的鲜食农产品的期待。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幸福,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吃货开始将新电商平台当成寻鲜天堂。

       年初拼年货,少不了辽宁丹东草莓、广西武鸣沃柑;二三月春寒料峭、北方水果“青黄不接”,那就转向温暖的海南,尝一尝三亚芒果、乐东哈密瓜;四五月梨花风起,“吃瓜群众”热爱的陕西阎良甜瓜和山东潍坊羊角蜜不可不拼;六七月夏日炎炎,湖北潜江小龙虾、广西钦州青蟹、浙江仙居杨梅不可不尝;八九月秋风送爽,浙江舟山梭子蟹、黄、带、鲳,江苏大闸蟹,四川蒲江猕猴桃、会理石榴,山东沾化冬枣,云南石林人参果……各种美味轮番上线,拼单的手停不下来。

       而到了万物闭藏的冬季,市占率最大的两大水果品类苹果与柑橘姗姗来迟,陕西洛川苹果、新疆阿克苏苹果、甘肃天水花牛苹果以及湖南麻阳冰糖橙、江西赣南脐橙、四川丹棱果冻橙等特色地标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各有拥趸;水果之外还有山东日照金乌贼、八爪鱼,吉林查干湖鱼,甘肃永昌羊肉……让人拼了还想拼。

       “近些年,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沿袭顺时而食传统,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购买得越来越‘讲究’了。升级需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因地而食、因时而食。前者说明产地的重要性,后者则说明时令的关键意义。

       好农货不仅要产出来管出来

       更要卖出来

       仙居“仙”果,吃的就是一个鲜字。“杨梅放不住,凌晨腾起的水汽与白天光照带来的甜分融合,口感会达到最佳。”浙江仙居新农人郭帅颇懂吃货们的心,采摘下来的杨梅得迅速用冷风吹干送入冷藏室,并马上包装,进入运输链,才能最大限度保持“仙”气和“鲜”味,“江浙沪次日达、一般城市双日达的特快物流,基本上可以完美保障杨梅的新鲜口感。”

       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时令、产地等信息,然而很多时候,购买新鲜好农货却并非易事。许多电商平台深谙消费者寻鲜痛点:由于绝大多数农产品是非标产品,市场上好货、普货、次货混杂,且品质起伏大,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欠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品牌,同质化竞争明显。此外,以大闸蟹、草莓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存在价格高,消费者不敢“敞开吃”的问题。

       这些痛点的背后,是长期困扰特优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区域特优农产品不仅要产出来、管出来、讲出来,更要卖出来。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认为,面对部分优质农产品影响力薄弱的问题,发挥电商优势,实现产销对接,畅通特优农产品销售是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表示,“‘寻鲜中国好农货活动’的举办,开展对脱贫地区和优势产区地标农产品公益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力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是一项利业利民的好事,意义非凡。”

       “通过从品牌营销到流量扶持的综合规划,我们希望能真正为消费者‘选好货’,能够让消费者‘一键击中’地道、应季的好农货;同时为农产区‘卖好货’,打造产地名片,助力农特产地和产业带取得销量和品牌声量双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