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产品的猖獗不仅仅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企业创立的品牌等无形资产也会受到侵害,更会严重威胁消费者的消费安全。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针对自身产品建立防伪溯源系统,然而部分企业“病急乱投医”,盲目选择防伪技术,不但不能做到打击假冒伪劣反而让造假分子轻而易举的将整套防伪系统仿制,给假商品赋予了“真身份”,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真伪的判断。
以某烟草公司的防伪溯源系统为例子,消费者打开包装后扫描二维码,然后被导向一个网页,网页显示统计的查询次数和查询方式,根据企业要求设置查询警戒线,然而事实上一个熟练的程序员要搭建这么一个网页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任意设置查询结果。再看某酒业的二维码防伪,消费者刮图层获得一个4位数验证码,然后扫描瓶身二维码跳转至网页输入验证码判断真假,这种方式相较于前者多了验证码与二维码的绑定流程,然而造假者依然可以轻而易举的伪造网页任意设置验伪结果。这种所谓耗费巨资的防伪系统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打假的作用,反而让假商品摇身一变获得了合法的“真身份”。尽管还有一些诸如芯片,生物识别等技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成本过高,相对复杂并不能被广泛应用到各类商品。
企业选择防伪溯源系统一定要有三个确定,一是确定这套系统是否能被轻易仿制,一套防伪系统连自己的防伪都做不了怎么服务企业;二是确定这套系统能否实现“购前验真伪”,如果商品要拆开包装或其他破坏商品外观的方式才能鉴别真伪,那么消费者很难在购买时进行鉴别,事后维权也将更加困难;三是确定这套系统的实施成本是否合适,鉴别方式是否适合消费者操作,如果实施困难、鉴别繁琐那么将很难运用到普通商品之上。